让爱穿越高墙——江城监狱举办母亲节亲情帮教活动
- 编辑:一马平川网 - 67让爱穿越高墙——江城监狱举办母亲节亲情帮教活动
二、至人者,审乎无假,而不与物迁,命物之化,而守其宗;极物之真,能守其本。
万物生成之理须在阴阳二气俱备,缺一不可。[2]宋明时期唯物主义哲学体系,正是由于发展了孔疏的世界观,抛弃了有生于无的玄学观,从而得以建立起来。
于是,孔疏在《序》中概括出了其易学观:夫易者,变化之总名,改换之殊称,自天地开辟,阴阳运行,寒暑往来,日月更出,孚萌庶类,亭毒群品,新新不停,生生相续,莫非资变化之力,换代之功。孔颖达认为刚柔往来之象与物象论有密切联系,他说:刚柔之象立在其卦之根本者也。这就使其与王弼象之所生,生于义的观点相区别,又不同于汉易中以数规定气象变化的思想。对此,孔疏诠释为,今不取险雨者,此象不假险难之义也,故不云险也。象、义(理)、数三者关系中,象居第一位,义从象出,数从象生,不能弃象解易。
可见,孔疏诠《易》以王弼易学为基础又汲收汉易,试图超越二派,寻求综合与创新。既是对体用范畴的丰富和发展,又是以新的视角对易学诠释学的推进与贡献。艮象山,山体静止,故为止也。
按照这种逻辑必然推出以四十九之数合而未分为太一的结论。有取之于物象者,有取物象之作用或性质者,有取之于人事者。孔疏还将王弼以无为心或以无为本释为无心而为,或自然无为,即万物自生自化。传称物生而后有象,象而后有滋,滋而后有数。
孔疏把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看成是《周易》的基本义理。‘象其物宜者,圣人又法象其物之所宜。
或取天地阴阳之象以明义者,若《乾》之‘潜龙,‘见龙,《坤》之‘履霜坚冰,‘龙战之属是也。在对《周易》体例的理解上,孔疏基本上依据《易传》特别是《彖传》《象传》,主张既取义,又取象,还讲爻位,认为不可一例求之,不可一类取之,反对将体例简单化、绝对化。三画成卦,取象于天地人。[5]象与理的体用关系展开为如下三层: 1.用来于体,有体才有用。
《象传》曰:云上于天,需。虽取物象,乃以人事而为卦名者,即家人、归妹、谦、履之属是也。孔疏认为六十四卦所以分为上下二篇也是阴阳观念所致,[4]引《易纬·乾凿度》证明,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,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。为汉易向宋易过渡起了中介作用。
(卷四)这就从雷天之象解说刚以动之义,显然是对王注的补充。故圣人初画八卦,设刚柔两画,象二气也(《序》)。
不可为典要,韩康伯注为不可立定准。在道器体用问题上,唐宋哲学对孔疏的看法进行了长期的辩论,一派继承孔疏思想,以道为体,以器为用,区分形而上和形而下,另一派则恰好反之。
表明了两者在出发点上就存在着差异。所以凡未具备形质的东西,都可称为道。卦有象,爻亦有象,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便各具特定的象征实体,这样更重而有六画,备万物之形象,穷天下之能事(卷一)。汉易见其体而不深入其用,王学见其用而去其体,各执一端,都有片面性。孔疏并不否定河图洛书说,认为河图洛书也不过是天文地理的图式化,伏羲虽得河图,复须仰观俯察,以相参正,然后画卦(卷首)。孔疏曰:八卦备天下之象,据其体。
在对《周易》蕴涵的义理的解释上,孔疏基本依据王弼义理派观点,又汲取了汉易阴阳二气说。用蓍之法,求取卦爻,以定吉凶。
由本文分析可知,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的内容包括两部分:一是对卦爻辞和传文的注释,是作者自己观点的表达。不仅卦象是多方面的,爻所取象也是多方面的,有取天地阴阳之象者,有取万物之杂象者,还有直取人事之义者。
坤,顺也,坤象地,地顺承于天,故为顺也。然变化运行,在阴阳二气,故圣人初画八卦,设刚柔两画,象二气也。
如解释《大壮·象》雷在天上,大壮,王弼注此条曰刚以动也,不言取象,只取乾刚震动之义。从孔疏的一般情况看,对王注赞同之处便加以引述发挥,持否定态度之处则不作评论或明言不取。可以说,孔疏从王弼易学基础出发,对两汉以来易学的诠释原则和方法作了一次综合。又如,解《涣·彖》利涉大川,乘木有功也,孔疏云:先儒皆以此卦坎下巽上,以为乘木水上,涉川之象,故言乘木有功。
此所谓以物象而明人事(卷一)。体、用范畴是孔疏诠《易》的一对重要范畴,孔颖达认为易理备包有无,形而上者为道为无,形而下者为器为有,故以无言之,存乎道体。
圣人仅有河图洛书是不够的,须要仰观天文、俯察地理,并把河图洛书与实际的万物之象相互参正,才能设画造卦。在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理解与解释上,汉易主取象,王弼主取义。
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有统一性。然则数从象生,故可用数求象,于是幽赞于神明而生蓍。
也就是说作为精神文化产品,孔疏是为了满足唐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而作,它问世后也确实充当了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工具。晋人韩康伯本于王弼注《易》,认为气无形而有象,称为气象,属于有的领域,是虚无实体派生的东西,不能称为道。震动也,震象雷,雷奋动万物,故为动也。……如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之义也。
坎,陷也,坎象水,水处险陷,故为陷也。言卦之根本皆由刚柔阴阳往来。
以此为基础对《系辞传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了新的诠释。故名有隐显,辞有踳驳,不可一例求之,不可一类取之。
二者的差异在阐释义理方面也充分表现出来。因为无形的易理与有形的卦爻意是统一的,而卦爻象又是可以语言加以诠释的,因而人们可以运用语言先诠释卦爻象,再进而理解卦爻之理。